最近總算恢復了規律的生活。
早上六點半到七點之間醒來,視當天賴床程度而定。
七點半前吃完早餐出門搭公車,換捷運到科技大樓站。
散步到實驗室或是圖書館,約莫是九點整。
有兩天早上九點十分有課,上完之後去吃午餐。
另外三天沒課,但是兩個下午四點要參加Meeting。
於是把時間切半。
扣除上課、Meeting的時間以外,每天分成上下兩半。
一半留在實驗室,跟寶貝說話,處理雜事,做實驗,找參考文獻。
一半就窩在圖書館,整理資料,做投影片,寫paper。
午餐就吃學校自助餐,雖然最近有點開始反胃。
晚餐自然是不能吃的,只是天天到了六點就開始在MSN上抱怨肚子餓。
圖書館待到八點半,散步回科技大樓站,其實有點想要延長到忠孝復興。
回昆陽,轉公車,約在十點左右進門,換個衣服,看電視,發呆。
十一點以前洗好澡,擦乾頭髮,抬腿半個小時,邊看日劇或是六人行。
如果寶貝睡醒了,就說說話,十二點以前入睡。
週間的時光就在軌道上運轉著,週六則是個彈性的日子。
需要的話就去新竹作實驗,或是拿來趕paper,打掃房間之類的。
希望能保持兩週一次的爬山頻率,簡單的郊山也好。
週日的早上跟下午各一個家教,最後一年上家教了。
晚上大概也沒力氣做別的事情,能閱讀點閒書或是看個電影就不錯了。
單純規律的日子最適合我了,一種專屬的節奏。
其實是個很鬆散的架構啊,日復一日在搭車上就花去了三個小時。
車上除了補眠跟聽音樂外,做不了什麼事情。
好像應該要更積極一點,不過時間的運用最主要還是在效率上。
還是有許多時間花在網路上,閱讀垃圾資訊。
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,在持續緊繃的大腦運轉中,
需要獲得適度的休息與平衡,只是上網獲得的垃圾卻往往會超過太多時間。
我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就是會利用看電視跟上網來讓大腦放空。
偶一為之無所謂,多了就成了自己逃避壓力的方式。
親愛的,你說的我都知道。
我在這方面的自制力的確遠不如你,得靠很多外在的方式來控制。
可是一向我都是把自己逼的很緊的,卻因為壓力太大反而進展緩慢。
找到一個與自己的相處方式往往是我能往前走的解答。
我很想說,如果你在就好了。
看著你的時候,我就能定下心來;握著你的手心,我就能奮力往前。
可是不行,即使你不在身邊,時光的沙漏也不會停止。
若是想著依賴別人,指望別人,那我永遠也承擔不起責任。
所以,請支持我,相信我,我一定會更好的。
我會好好鍛鍊自己專業的態度。